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9
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综合知识》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爱,为什么要培育大爱。
2.D【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某学生决心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这是一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实现自我理想的心理需要,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3.B【解析】《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18〕22号)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
4.B【解析】《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指出“初中家庭作业控制在每天1个半小时之内。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
5.C【解析】《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学实施能力的基本要求有:(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3)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4)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5)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6)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6.C【解析】题干中的教师在批上高级职称后仍坚持自我提升,表明该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7.A【解析】题干表述的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所谓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好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所以,题干所述表明教育工作要抓住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8.D【解析】题干所述体现了自我修养发的内涵。
9.B【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0.C【解析】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为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即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题干所述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11.A【解析】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善于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可知A项正确。
12.C【解析】在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集体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班集体的特征已经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这一时期,班级中开始涌现出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同学,班主任指定的班干部也开始发挥作用,班级的凝聚力有所显现,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干部可以独立组织班级活动。因此,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13.B【解析】显性课程的实施则具有鲜明的计划性、组织性、可预期性特点,故B项正确。
14.C【解析】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15.B【解析】首先,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其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但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故B项说法正确。
16.C【解析】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培育并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即是运用了实验法。
17.A【解析】态度指影响个人对人、事、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某学生观看电影后,对剧中英雄人物产生了情感,立志学好本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是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态度的表现。
18.B【解析】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又称为“发展性规律”。
19.D【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根据要求,学生需要把注意从写作业上转移到班会上,这属于注意的转移。
20.A【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他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
21.A【解析】略。
22.D【解析】A项属于接受学习,B项属于独立的发现学习,C项属于接受学习,D项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23.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24.D【解析】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题干所述是再认的典型事例。
25.A【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某学生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结合老师的意见,决定报考某重点大学。他能都主动采取措施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既定目的。这体现了意志品质的自觉性。
26.A【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了联觉。题干所述是生活中常见的联觉现象。
27.C【解析】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一种组织策略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题干所述学习策略是组织策略中的归类策略。
28.C【解析】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学生答题时根据老师表情修正答案,这体现了情绪的信号功能。
29.D【解析】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言语信息学习属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30.D【解析】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所以,D项说法正确。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所以,A项说法不正确。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对于同一行为正常与否,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D【解析】《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关于“学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关键指标有: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32.CD【解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A项错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B项错误。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C项正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学校和社区课程资源,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切实可行的资源重组,开发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具有特色的、学生喜欢的课程。D项正确。
33.ABCD【解析】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4.D【解析】能否发现问题,这与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越强,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思维的高依赖性会阻碍人们敏锐地进行问题的识别。
35.ABC【解析】略。
三、辨析题
36.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①从外部环境方面来说,它要求社会的发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它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然结构;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②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它依赖于教育自身的状况,包括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者的水平等方面;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积极协调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一股适合儿童需要的合力。
37.课程是课程表中所列出的学科科目。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题干所述为狭义的课程概念。
38.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
38.(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只是学习迁移中的一种情况。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39.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40.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与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其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4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41.(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42.简述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42.动作技能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分为动作技能学习的个人内部条件与外界环境条件。(1)个人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操作技能的动机、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正常的智力水平、良好的人格特征、适当的生理唤醒水平等。(2)外界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科学的指导和练习等。
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43.(1)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①人际关系——尊师爱生;②社会关系——民主平等;③教育关系——教学相长;④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2)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三个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三个基本含义: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3)①教师方面。教师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②学生方面。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老师。
③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44.(1)在小学阶段,小明在学习进步或者承担家务后,都得到父母给予的零花钱或者让他玩游戏。这是一种正强化,是一种外部奖励。在小学阶段,这种强化方式有一定的作用。等到中学以后,因为小明需要的变化,父母给予同样的强化物起不到以前的强化效果。小明父母对小明进行奖励的时候没有选择持续性、长效的强化物,对小明的内部学习动机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致使他到中学后再得到同样的奖励,感觉有无奖励也无所谓。小明父母需要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2)①小学阶段的变化。小明在小学阶段希望的父母的奖励,所以当他可以得到零花钱和玩游戏时,激发他的动机,可以努力学习或者承担家务等。②中学阶段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父母没有关注小明、没有感受到小明真正的心理需求,选择的强化物不是小明所需要的。
(3)①家校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②学校应对家庭教育进行一定的指导;③家长应多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④家长可以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的身心状态及出现的具体问题;⑤学校和家长应积极配合对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5.(1)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②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水平差异较大;③教育投入不足。
(2)①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②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物作用;③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④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⑤使用慕课扩大受教育者的数量。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