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金岳霖先生》(高中语文)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2-11-17 17:44:50责任编辑:bjlxy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试讲稿1:《金岳霖先生》

内容: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进行范读;

(2)带领学生鉴赏“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性格”的独特写法;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答辩题目:

1. 如何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你认为该怎样去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试讲答案: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金岳霖先生》,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有一位博士,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绅士,酷爱养大斗鸡,屋角还摆着许多蛐蛐缸。吃饭时,大斗鸡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泰,与鸡平等共餐。他就是金岳霖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金岳霖先生》。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并思考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金岳霖先生给你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师:刚才三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总结在一起就是有趣、幽默、古怪、好玩、重感情。

三、深入研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金岳霖时选用了哪些材料?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师:A同学回答得真棒!作者选用了理解专业对话教学、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和小孩子比赛、给林徽因过生日。文本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都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详细说一说?

师:B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这两个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非常有趣的老顽童形象,但金岳霖先生受人们的尊敬仅仅是因为他有趣吗?文本中有没有哪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另外一面,读了以后让你感动,让你慨叹?

师:C同学找得真准确。“给逝去的朋友林徽因过生日”这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重于情深于情的一面。作者写金岳霖先生,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认真思考,鉴赏细节描写应注意什么?

师:D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鉴赏细节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沉潜涵咏,了解人物性格;要联系人物的生平经历,深化对细节的认识;要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写出独特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师:E同学回答得真完整!看来你对这篇文章理解得十分透彻了,老师再给大家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汪曾祺在他的作品集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文,也写不了像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然有点不好意思。……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人性的光辉是世间最灿烂的风景,汪老是用平淡来描述最具有人性美的人性,他的思想融入他的文章里,与其说他描写了最朴实的人性,最朴实的生活,不如说他表达了最朴实又最美好的灵魂。

五、课堂小结

师:汪曾祺先生用精彩的细节描写,使幽默风趣、直率真诚、朴实、童心未泯的金先生跃然纸上。也让我们明白“真”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天性,我们都应该像金先生那样真诚、坦率,做一个真人,一个透明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请同学们课后观察班里的一位同学,抓住细节对他进行描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答辩答案:

1. (1)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金岳霖先生》这一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情感内涵比较丰富,其实内容并不深。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养成咀嚼涵咏的习惯,尤其是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深入探究,感悟细节之美,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个性的作用。而在生字词,金岳霖、汪曾祺的介绍方面,我则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上的工具书自主学习。

(2)注重整合,打破教材的框架。教学中我尝试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打破教材的框架,注意整合板块的相关内容,以《金岳霖先生》为主,与表达交流这一章中“写人要凸显个性”相结合进行教学,更好地发挥板块的整体效益。

(3)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探究,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的能力,熟悉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个性中的作用。

2. (1)专心听。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老师讲,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同学的发言。

(2)仔细看。所谓看就是观察。教师要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克服他们的粗心。要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3)善于想。所谓想就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课堂上如果不善于思考,老师的课讲得再好,也是没有好效果的。因此,课堂上应要求学生不仅要积极地想,而且还要善于想。要做到眼、耳、手、口、脑并用,即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课堂上要敢于想善于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

(4)敢于问。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课堂应鼓励同学们要敢于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

试讲稿2:《故都的秋》

内容: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基本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适当板书,10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 文章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2. 如何减轻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时代隔阂?

试讲答案: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读完课文,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1~2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师:A同学回答得很好,就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请同学们再浏览一遍课文,看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第3~11段。哪位同学愿意起来朗读第3~11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勾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和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

师: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没错,这些景物可以概括为五幅图景,分别为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风秋雨、秋天果树。这五幅图景都有表现悲、凉、清静的意境。如疏疏落落的长草、一点声音也没有的槐蕊、蝉的鸣叫、人的应答声等。这些景物,作者给它们涂上了什么色彩?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师:B同学说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颜色。老师觉得还有灰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这些色彩偏重于冷色调。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当代诗人梁小斌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这样抒情: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我们来看看,《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呢?

师:对,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三、再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段和第12~14段,思考文中除了大量描写北方的秋景外,也写了江南的秋天,说说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师:C同学回答得真准确。南国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师:D同学说得非常好,以南国秋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味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课堂小结

师:这篇散文,郁达夫以他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北国之秋图。为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秋:清、静、悲凉

作者:寂寞、孤独、忧伤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答辩答案:

1.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2.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也许在学生看来,“清”“静”是“正面”的感受,与之相应的该是“悠闲”“欣喜”之类的“正面”情绪、情感,所以“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让学生想象着郁达夫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带着深情读,渐渐感悟到作者的心态意绪,便是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